当前位置:首页 > 园林景观 > 古建园林文化 > 岭南文化—岭南园林—余荫山房藏风聚气造福后
岭南文化—岭南园林—余荫山房藏风聚气造福后

  佛山的梁园、番禺的余荫山房、顺德的清晖园和东莞的可园号称广东四大名园。这四大名园虽同属岭南园林,但各有千秋,上星期的《和谐人居》已对佛山梁园作过介绍,今天来谈谈余荫山房的特色。

  去过余荫山房的人都知道,余荫山房的造园艺术以布局精巧著称,其特点是“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

  所谓“藏而不露”,笔者认为有三点:一是余荫山房选在地方偏僻之处营建,隐于小山冈之下;二是余荫山房在外面看起来只是一间普通民居大宅,但里面却藏着一个幽深广阔的庭园;三是余荫山房的建筑,都隐藏在山水树木之中,若隐若现,藏而不露。

  余荫山房布局“缩龙成寸”

  “缩龙成寸”是什么意思?从字面上解释,是将一条巨龙缩小成只有一寸长;从造园艺术的意义理解,所谓“龙”是指山和水,因古人把山和水都比喻成龙。将大自然的山水美景缩小成小巧玲珑的庭园景色的做法称之为“缩龙成寸”。余荫山房正是这种园林的典型。

  余荫山房全园占地面积只有1598平方米,还不够半个足球场大,但园内已把中国古典园林诸要素的山、水、亭、台、楼、阁、堂、轩、桥梁、廊堤等全部包含在内,小巧玲珑,巧夺天工,达到小型造园艺术的高境界。

  余荫山房“藏而不露”的布局特点对居住者有何影响?这里的“藏”主要是指“隐藏”,余荫山房原先的主人邬彬建园的初衷就是为了归隐乡里,所以从选址到布局都强调一个“藏”字。这和堪舆学强调的建筑物要“藏风聚气”意义相近,只不过堪舆学认为建筑要藏在山水大环境当中,要有山可靠,有水可依,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使居住者能吸收来自环境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的“生气”,达到“富贵双全”的目的。

  余荫山房藏而不露保存完好

  而余荫山房在没有什么外景可借的情况下,在庭园内再造山水环境,通过巧妙布局,同样也达到了“藏风聚气”的目的。这种布局不仅使邬家的人受益,对余荫山房的保存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由于“藏而不露”,余荫山房虽经130余年的沧桑,至今仍保存完好,是四大名园中保存得最好的一个,当然,这与当地村民的悉心保护是分不开的。

  余荫山房的山龙,是叠石为山,虽怪石嶙峋、山峦起伏,也只有山意,而无真山的气势。余荫山房实际上是以水景为主题的“水园”,园内分东西两庭,中间以一游廊式拱桥分开,西庭在对朝厅堂当中设方池,为中庭内院式水庭;东庭在水中建八角形的玲珑水榭,为环溪局。古人认为山代表权力水代表财富,这种轻山重水的布局,表现了园故主人邬彬不求闻达、但求富足的心态。

  树木组合寓意子孙成龙

  在中国古代,每一个有成就的人都希望子孙绵延不绝,兴旺发达。余荫山房的建造者也一样,在园内许多对联诗词中,都可看出园主人对子孙繁荣昌盛的期望。

  善言邬公祠是与余荫山房紧贴相通的祠堂建筑。这座祠堂前面有一水池名为灵龟池,池边环植树木,环境优美。祠堂两边的青云巷分别题名为“腾蛟”和“起凤”,寓意子孙成人中龙凤;祠堂种植酸杨桃树、龙眼树和紫荆花树,同样寓意子孙成龙。所有这些,都表明造园者和建祠者希望其子孙后代都能继承祖先余荫,永远兴旺发达。

  余荫山房,又称余荫园,坐落在番禺南村,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历时五年建成。园主人邬彬,字燕天,是番禺南村人,清朝举人,官至刑部主事,为七品员外郎。其两个儿子也先后中举,后来邬彬看破世情,告老归田,在邬氏宗祠均安堂旁边营建了余荫山房,取名“余荫”,意为承祖宗之余荫,方有今日及子孙后世的荣耀。

  余荫山房南面还紧邻着一座稍小的瑜园。瑜园建于1922年,是园主人的第四代孙邬仲瑜所造。底层有船厅,厅外有小型方池一个,第二层有玻璃厅,可俯视山房庭院景色,现已归属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