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园林景观 > 古建园林文化 > 依托《中国建筑史》了解中国古建筑小常识(十八)古建筑特殊工艺
依托《中国建筑史》了解中国古建筑小常识(十八)古建筑特殊工艺

为了能使建筑产生奇特的视觉效果,古代工匠们摸索出许多特殊工艺,这里选列几个在《中国建筑史》中时常被提及的工艺术语:

1、生起:建筑物的檐柱(即最外圈柱)当心间柱不生起,以下各间向两端依次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优美的曲线,这种做法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 2~12 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屋脊也因此用生头木将脊槫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即产生“翼展”的飘逸效果。这种做法在南北朝时期尚未采用,宋、辽时期则广泛采用,清代建筑无角柱升起。

134.jpg

2、叠涩:是古代砖石结构建筑的砌法,用砖、石,有时也用木材通过一层层堆叠向外挑出或收进,向外挑出时要承担上层的重量。 叠涩法主要用于早期的叠涩拱、砖塔出檐、须弥座的束腰、墀头墙的拔檐,常见于砖塔、石塔、砖墓室等建筑物。

3、发券:“券”是门窗、桥梁等建筑成弧形的部分,通常称为“拱券”,“发券”是动词,指砌筑“券”的一个手法!用于加固桥洞、墓道。即在穹形顶底部衬砌一定厚度的土,也叫仰拱。另外,利用块料之间的侧压力建成跨空的承重结构的砌筑方法也称“发券”。发券之法,至汉已极通行,用于墓藏,遗例颇多。发券桥最古纪录是《水经注》之旅人桥,实物最古者唯赵州桥,“其砌券之法以多道单独之券并列而成一大券,此桥之券固与后世之常法异,然亦异于汉墓中所常见,盖独出心裁者也”。

4、空撞券法:在赵州桥上首先使用,即将小券伏在大券上,以减少材料,减轻桥的荷载。

5、侧脚:宋《营造法式》规定,为了增加建筑形式和结构的稳定性,建筑的外檐柱在前后檐方向上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方向上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则同时向两个方向都倾斜。这种做法叫“侧脚”。简单地说就是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由于此法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明代以后逐渐减弱最后废弃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卯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

6、举架:举,即指屋架的高度 按建筑进深和屋面材料而定;折,即指因屋架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所以屋面横断面坡度由若干折线所组成。举架是中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这种建筑在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推算屋面坡度,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从而使屋面呈一条凹形优美的曲线,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有利于减小屋面风雪荷载。这样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风貌。举架的做法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为举架,在宋《营造法式》中名为举折。在工艺上略有些不同:

1)举架:主要用于北方官式建筑中。为保证雨雪的排除,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举(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城楼或亭子的脊步架,其坡度需酌情增陡,可达九五举乃至十举以上。

2)举折:是以房屋前后橑檐枋(清式称挑檐桁)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总进深,在前后橑檐枋上皮的连线中点举起1/3至1/4总进深作为脊上皮的高度,称举高 (R)。第一步将脊上皮与橑檐枋上皮连一直线,自脊而下,第一缝折下R/10, 第二缝依前法再向下折R/20,第三缝依前法再折R/40,如此类推。

举折与举架的主要差别在于举折先定脊的高度,再自上而下用“折”的办法,依次降低各缝的位置,从而定出屋顶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