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园林景观 > 古建园林文化 > 依托《中国建筑史》了解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一)中国建筑的特征(图文)
依托《中国建筑史》了解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一)中国建筑的特征(图文)

 《中国建筑史》成书于1944年,作者梁思成。他是我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者”,因而他也被专事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为——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正是这位宗师与其夫人林徽因一起,顶着抗日战争纷飞的炮火,置艰难困苦的恶劣条件于不顾,在同事们的帮助下,用了近10年的时光,对全国近200个县城的两千余个古建筑项目进行考察,“以测量、绘图、摄影各法”,系统收集、记录、整理各类有价值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撰写,这本巨著因而也成为中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建筑历史。

《中国建筑史》在总述中国建筑历史的基础上,对各时期建筑活动、现存实物又进行了略述,并就每一时期的建筑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脉络清晰,行文流畅;文字优美,富蕴诗情。书中术语颇多,然因图文并重,相得益彰,虽业外人士,读来也全无艰涩苦硬之感,相反温润如玉,齿颊留香,想来这一切应得益于夫人林徽因相助之缱绻。梁思成先生在他的1954年油印本《中国建筑史  前言》中说道:“在编写的过程中,林徽因、莫宗江、卢绳三位同志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林徽因同志除了对辽、宋的文献部分负责搜集资料并执笔外,全稿都经过她校阅补充”。梁夫人不但以同行的身份给梁先生以专业的帮助,更以诗人、作家的浪漫,为《中国建筑史》增添了一抹诗画意韵,令著作余味无穷。故而,《中国建筑史》不仅是梁先生的颠峰之作,更包含了林徽因对中国建筑艺术、对梁思成先生的一片深爱之情,也使得这部反映中国古建筑宏大雄伟之气的历史巨著,氤氲些许温婉柔曼的女性气息。正是不求多情而自多情矣!

 

一、建筑是民族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这是梁思成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建筑史》绪论中谈及中国建筑特征时说的一番话。

 

二、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建筑历史?

梁思成先生认为,“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 …… “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受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原有很精美的建筑物多被拙劣幼稚的所谓西式楼房或门面取而代之。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国人多熟视无睹。盖这种破坏……已成为习惯也”。“中国金石书画素得士大夫之重视。各朝代对它们的爱护欣赏,并不在文章诗词之下,实为吾国文化精神悠久不断之原因。独是建筑,数千年来,完全在技工匠师之手。其艺术表现大多数是不自觉的师承及演变之结果。虽在实物上为世界留下许多伟大奇迹,在理论上却未为自己或其创造留下解析或夸耀。因此一个时代过去,另一个时代继起,多因主观上失掉兴趣,便将前代伟创加以摧毁,或同于摧毁之改造”。“修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古物的命运在危险中”。“中国建筑即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常表现着中国的智慧及美感”,“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以我国艺术背景的丰富,……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

 

三、《中国建筑史》概要

(一)中国建筑的特征

1、始终保持以木料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位,故重要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也是导致中国古建筑无法保留于世的遗憾原因之一。

2、采用“构架制”的结构原理。即以立柱四根,上加梁枋构成“间”,再覆以屋顶,加以墙壁的结构模式。“中国建筑之所以能自热带以至寒带;由沙漠以至两河流域及滨海之地,在极不同之自然环境下始终适用,实有赖于此构架制之绝大伸缩性也”。

3、斗拱是结构的关键。“在木构架之横梁及立柱间过渡处,施横材方木相互垒叠,前后伸出作斗拱,……承受上部结构之荷载,转纳于下部之立柱上,故为大建筑物所必用”。“斗拱之组织与比例大小,历代不同,每可籍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故对于斗拱之认识,实为研究中国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础知识”。

4、外部轮廓特异。

1)屋顶翼展,形成美丽的曲线。利用“生起”的建筑手法,即建筑物的檐柱(檐下最外一列支撑屋檐的柱子,也叫外柱)由当心间向两端依次升高(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 2~12 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优美的曲线。这种做法多出现在宋、辽建筑中,整个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屋脊两端也因此被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清代建筑无角柱升起的做法,屋顶翼展现象远也不如前代了。 

2)崇尚高大的阶基,与崇峻的屋顶互为呼应。“周秦西汉时尤甚。……至近世台基阶陛遂渐趋扁平,仅成文弱之衬托,非若当年之台榭,居高临下,作雄视山河之势。但宋辽以后之“台随檐出”及“须弥座”等仍为建筑外形显著之轮廓”。

3木质屋身(屋顶与台基之间的部分)是立面的主要中部。“此段正面之表现仍为并立之木质楹柱与玲珑之窗户相间而成,鲜用墙壁。左右两面如为山墙,则又少有开窗辟门者。厚墙开辟窗洞之法,除箭楼仓廒等特殊建筑外,不常见于殿堂,与垒石之建筑状貌大异”。

4院落组织。“凡主要殿堂必有其附属建筑物,联络周绕,如配厢、夹室、廊庑、周屋、山门、前殿、围墙、角楼之属,成为庭院之组织,始完成中国建筑物之全貌。……中国建筑物之完整印象,必须并与其院落合观之。国画中之宫殿楼阁,常为登高俯视鸟瞰之图”。

5彩色施用于内外构材之表面。“在建筑之外部,彩画装饰之处,均约束于檐影下之斗拱横额及柱头部分,……保留素面于其它主要墙壁及柱身……木材表面之纯丹纯黑犹石料之本色;与之相衬之青绿点金,彩绘花纹,则犹石构之雕饰部分。而屋顶之琉璃瓦,亦依保留素面之原则,……均限于纯色之用。故中国建筑物虽名为多色,其大体重在有节制之点缀,气象庄严,雍容华贵”。

6绝对均称与绝对自由之两种平面布局。建筑群落“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之布局。……庭院数目无定。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一切组织均根据中线以发展,其布置秩序均为左右分立,适于礼仪之庄严场合;……优游闲处之庭园建筑,则常一反对称之隆重,出之以自由随意之变化。部署取高低曲折之趣,间以池沼花木,接近自然,而入诗画之境。此两种传统之平面部署,在不觉中,含蕴中国精神生活之各面,至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