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四合院文化,体验古老文明
 
 

   初到北京时,以为四合院没有什么大不了,不就是平房吗,小时候就住过,电影里也早就看过。
    走在北京的小胡同里,二边都有好些小院,前面是高墙横卧,一边上有个小门,门上还常有些小门楼之类的东西。有时门开着,向里面瞅上一眼,发现果真是和电影里的差不多,里面往往是个小天井,四周都是乱七八糟的平房,窗户上挡着窗帘,都是好多家一起住的。有时里面也多了些现代化的装饰或是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增加了一些诸如水池子、水冲侧所之类的东西。我一想,当年作品里让好多老辈作家们难忘于怀的就是这样的东西吗,可能是那时的条件太艰苦了吧,比起长春的日本房来还差得多呢。真不知道有什么大不了的。
    后来一次,在北京艺术博物馆里看展品,忽见一个塑料做的小四合院的模型,觉得蛮有趣,驻足观望。那个小模型周围长方形的一圈大墙之内被分割成了二个长方形的空间,里面的房子青砖灰瓦,前面还有一排红色的廓柱。中间的一排房子既朝南又朝北,我仔细一看,其实和我们去过的庙宇十分的相象。只不过不象庙里是在中间开大门,它的门开在东南,进去后,一个小小的空间,拐向西,又是一道门,这才进了第一个大的长方形的空间,里面被四周的房子环绕,过了后面房子里的正门,又到了后面的空间,又是后面一排正房,两边分列东西厢房。
    我正出神地看着,忽然后面来了一老一少,我先听声后见人,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领着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女孩,一听老人的口音,温厚婉转,但绝不是现代北京都市中那种轻薄尖酸,我猜一定是个老北京。两人也来到了这个模型前,女孩象是发现了什么,觉得十分好玩,老人看了之后笑了。女孩问,这就是四合院吗,老人说是,女孩说这房子好大哟,老人便如数家珍一般地给她讲了起来。告诉她哪个是大门,哪个是垂花门,哪个是照墙,哪个是影壁墙。女孩忽然指着房子外大墙内的一圈小道问是什么,老人看了一眼,噢,那是更(jing)道,是打更的人晚上巡逻用的。女孩又哇地惊叹了一声,这样的人家很有钱唉。老人笑咪咪地端详了一会这个模型,然后摇摇头,只说了一声,中等人家吧。那再好的是什么样呢。老人不荒不忙地回答道,再好,再好就有花园,有假山,里面还套着几个院套;再好,那就是王府了;再好,那就是紫禁城,是故宫了。我这才明白,原来皇帝老人住的也是个四合院。从那时起,我对四合院有了兴趣。
    这才知道,在北京街头上过去见的大多数并算不上是四合院,只不过是大杂院而已,有些原来的确是四合院,后来由于住的人家多了,又多经改建,早已不是当年四合院的面目了。再往后也见了几次真正的四合院,渐渐地喜欢上了这种老古董。

     真正见四合院,一次是在阜城门内的鲁迅故居,那是鲁迅和周作人闹翻之后,从北八道湾搬了出来,自己决定买地造屋。入乡随俗,也建起了一所四合院,这座四合院已经被开辟成为鲁迅在北京的故居。鲁迅正经在这儿住了几年,旁边就是解放后新建的鲁迅纪念馆。鲁迅当时谈不上有钱,盖起的四合院还赶不上我在北京艺术馆看到的那所“中等人家”的那种两进的四合院,鲁迅的小院只是有一进,也是从东南进门,进去后过了二门(只有地方没有门),便是一个小院,南北各二列正房,东西二趟厢房,院子里象通常的四合院一样,当年先生亲手植下了几株海棠、丁香之类的树木。过了后屋便是一个小小的后院,里面一侧是水井,一侧是方便之处。几趟房子当中南面的屋子是鲁迅的客厅,北面的是鲁迅母亲的住处,东面是佣人的房间西面好象就是先生的卧室。小小的四合院显得挺温馨,而且规规矩矩,朴朴实实,挺象先生的风格。
     再一次就是在北海后面的郭沫若故居。这是郭沫若解放后在北京的住处。原来是蒙古国驻华大使馆,好象是六几年时,中央调给郭老当宿舍的。这可比鲁迅同志的气派多了。一看就不是普通人家的住处。一进朝东开的大门,先就是一个大院,被四面的高墙围着,北面就是一座假山,土堆的,上面还有几棵松树和几块石头。假山向北折去才见正门,进了门是一个二进的四合院。围出二个天井,周围是一圈回廊,朱漆的窗户,实木的柱子还都保存的不错。前面的正房是郭老的客厅,大概能有个四五十平米吧。一排老式的沙发,茶几之类的家具,把整个房间显得有点凝重。旁边就是他的卧室,后边一排房间是于夫人的卧室以及其它的房间,东西两边的房间有的是孩子们的,现在多已开成了郭老的展室了。后面的天井里好象还有个小花窖,有个小水池,养着金鱼(不过也可能记错了)。中国人讲究小而全,此为一例,不用出家门连公园都逛了,这才真是关起门来作皇帝,这种感觉你说好不好?
     出了郭氏故居,什刹海边便有几座王府,高墙巍峨,深宅大院,可惜当时没进去体验一下次高级的四合院的威风。但说实话,说我挺喜欢四合院,喜欢的是那种关起门来的自得与温馨,是那种和谐与自然的统一,倘真的进了王府,倒真不一定喜欢。一次在东单后面的一条小街上闲逛,忽见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蔡元培故居”。一座小小的四合院,青砖的门脸,普普通通,一般人家无异。但想当年蔡公若是在前清,也算是做过礼部尚书以及国子监祭酒之类的大官,住着这么一个四合院,着实有些委曲了。好在那时皇帝已经被拉下了马,蔡大人不用靠摆谱去吓唬人了,只要干出了政绩,也一样被历史大大地写了一笔。可惜那故居里还有人住,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大杂院,牌子下面清楚地写着“禁止参观”之类的话,否则倒真该进去好好看看。其实蔡氏在历史上也算得上那种该有纪念馆式故居级的人物了,好在相信以后会有的。
     想好了,以后我若是可以有别墅,一定不要洋式小楼的,一定要建一座四合院,小点无所谓,只想尝一尝过去的那种关起门来做皇帝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