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北京时,以为四合院没有什么大不了,不就是平房吗,小时候就住过,电影里也早就看过。
走在北京的小胡同里,二边都有好些小院,前面是高墙横卧,一边上有个小门,门上还常有些小门楼之类的东西。有时门开着,向里面瞅上一眼,发现果真是和电影里的差不多,里面往往是个小天井,四周都是乱七八糟的平房,窗户上挡着窗帘,都是好多家一起住的。有时里面也多了些现代化的装饰或是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增加了一些诸如水池子、水冲侧所之类的东西。我一想,当年作品里让好多老辈作家们难忘于怀的就是这样的东西吗,可能是那时的条件太艰苦了吧,比起长春的日本房来还差得多呢。真不知道有什么大不了的。
后来一次,在北京艺术博物馆里看展品,忽见一个塑料做的小四合院的模型,觉得蛮有趣,驻足观望。那个小模型周围长方形的一圈大墙之内被分割成了二个长方形的空间,里面的房子青砖灰瓦,前面还有一排红色的廓柱。中间的一排房子既朝南又朝北,我仔细一看,其实和我们去过的庙宇十分的相象。只不过不象庙里是在中间开大门,它的门开在东南,进去后,一个小小的空间,拐向西,又是一道门,这才进了第一个大的长方形的空间,里面被四周的房子环绕,过了后面房子里的正门,又到了后面的空间,又是后面一排正房,两边分列东西厢房。
我正出神地看着,忽然后面来了一老一少,我先听声后见人,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领着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女孩,一听老人的口音,温厚婉转,但绝不是现代北京都市中那种轻薄尖酸,我猜一定是个老北京。两人也来到了这个模型前,女孩象是发现了什么,觉得十分好玩,老人看了之后笑了。女孩问,这就是四合院吗,老人说是,女孩说这房子好大哟,老人便如数家珍一般地给她讲了起来。告诉她哪个是大门,哪个是垂花门,哪个是照墙,哪个是影壁墙。女孩忽然指着房子外大墙内的一圈小道问是什么,老人看了一眼,噢,那是更(jing)道,是打更的人晚上巡逻用的。女孩又哇地惊叹了一声,这样的人家很有钱唉。老人笑咪咪地端详了一会这个模型,然后摇摇头,只说了一声,中等人家吧。那再好的是什么样呢。老人不荒不忙地回答道,再好,再好就有花园,有假山,里面还套着几个院套;再好,那就是王府了;再好,那就是紫禁城,是故宫了。我这才明白,原来皇帝老人住的也是个四合院。从那时起,我对四合院有了兴趣。
这才知道,在北京街头上过去见的大多数并算不上是四合院,只不过是大杂院而已,有些原来的确是四合院,后来由于住的人家多了,又多经改建,早已不是当年四合院的面目了。再往后也见了几次真正的四合院,渐渐地喜欢上了这种老古董。
|